学校主页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常大 媒体常大
常州大学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聚焦学习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服务基层群众、民族团结实践等主题,重点打造常州新质生产力研学、克拉玛依“研究生产学研”等特色实践活动,组建60余支校级重点团队,组织动员近万名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众人拾遗“文化服务团队开展以“青春助力乡村振兴,讲好常州非遗故事...
2024年暑期,为聚焦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的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常州大学材料学院组建“赴陇发展成就观察团”,由院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队赴甘肃开展“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兰州市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从文化、经济和民生三个角度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常州大学材料学院组建的“赴陇发展成就观察团”,由院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队赴甘肃开展“慧眼观新陇, 盛世青年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历史悠久的甘肃省兰州市为社会大课堂,通过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等形式,从文化、经济和民生三个角度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兰州八路军办事处遗址、“百年青春路·永远跟党走”为主题的党的青年运动历史展中,观察团探寻红色革命光辉的印记,感受陇...
如何让机器人拥有更高的“情商”?近日,河海大学刘小峰教授团队提出人形机器人生成表情的新算法,相关成果由机器人领域知名国际学术期刊《IEEE机器人学汇刊》发表。正值暑期,在河海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江苏省特种机器人实验室,刘小峰和留校学生还在研究优化机器人情感交互技术。他介绍,目前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持下,机器人已经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语言、语气蕴含的情感,还能通过语音与人类互动。但对于人形机器人而言,让它...
8月24—25日,2024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常州召开。与会专家指出,全球能源结构正处于变革期,对绿色低碳的追求日益迫切。能源、化工和材料等行业应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以绿色能源、化工、材料迎接可持续未来。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向晨表示,能源、材料与化工行业是我国产业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球能源结构的变革和环保要求的提高,能源、材料与化工行业要加快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
近日,江苏省新时代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活动在常州举行。聚焦“产教融合”关键词,各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办学治校、教学科研实际共同探讨,为全面提升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培育适应时代需求、国家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凝练经验。紧扣时代脉搏,产教融合赋能学科交叉“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不仅对经济发展各领域产生广泛影响,也对学生创新思维力、丰富想象力、科学创造...
日前,由常州大学牵头组建的常州新能源储能产教融合共同体正式成立。该共同体将整合新能源储能行业优质资源,匹配行业需求和教育供给,为新能源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提供充分高效的技术、人才支撑。这是常州大学打破组织边界,打造实体性产教融合创新载体的生动探索。聚焦组织机制创新 谋定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新方案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合成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目前,常州大学建立了阿里云大数据学...
#光影校园#枝蔓横生,夏色弥深花草树木,交织成诗多彩校园,处处皆景@常州大学江苏教育发布(微博):https://weibo.com/3674007143/5070201081300620?wm=3333_2001from=10E8193010sourcetype=weixins_trans=2049436100_5070201081300620s_channel=4(编辑:盛熠)
近日,常州大学“龙韵常青”志愿团队在常州举办“薪火微光聚希望,龙韵书香润童心”暑期实践活动。志愿者们指导孩子们编制中国结、画脸谱、体验金坛刻纸,引领孩子们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通过“水火箭”“变色魔法水”等趣味实验,激发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开展消防安全和电梯应急救援演练,有效提升孩子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危急处理能力。江苏教育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ibA1l0zjfKIZKupUQAvmEw(编辑:盛熠...
今天(8月24日)上午,中国化工学会能源、材料与化工学术会议在常州大学开幕。本次会议为期两天,主题为“新时代中国能源、材料与化工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会议介绍了中国化工学会在助推化工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贡献;对常州大学在能源领域方面的实施举措和取得的重要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来自全国能源、材料、化工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围绕新能源电池、太阳能利用与转化、氢能与储能、化工新材料、绿色合成与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