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熠 包海霞 张梓扬 新华日报第8版 2025.9.27 发布时间:2025/09/28 浏览次数:10次
传承中华文明,播撒美育之光。今年暑假期间,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倾力打造的“文艺惠民演出季”在常州市文化宫剧院盛大举行,将剧院化作一片艺术的海洋。
连续3周,琴声悠扬,舞姿翩跹。这场以红色文化为魂、以美育实践为本的盛会,不仅是师生专业风采的集中展示,更将艺术的温度播撒至城市角落,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美育育人的深刻内涵。
以美铸魂:在艺术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你们手中的二胡不仅是乐器,更是穿越时空的桥梁。”排练厅里,教师周墨涵正悉心指导学生排练红色经典《钢铁洪流》。为了精准传递作品的磅礴气势,学生们不仅精研演奏技巧,更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采风,用心触摸历史的脉搏。
“小时候学钢琴大多凭兴趣,但当我在舞台上演绎《钢铁洪流》时,突然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为时代发声’。每一次琴键的震颤,都是与历史的对话。”2022级学生罗琳的感慨,道出了音乐与影视学院“以美铸魂”的育人真谛——通过红色剧目排演、经典音乐会等形式,让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
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表示,常州大学始终坚持“五育并举”,尤其重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音乐与影视学院师生的实践探索,正是学校将艺术教育、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
在学院“艺术+思政”融合党建品牌的引领下,《白云溪上》《觅渡》等饱含革命精神的原创剧目轮番上演。它们不仅在校内掀起观演热潮,更走进政府、社区、企业,累计吸引观众超5万人次。2024级学生王子祺在观演后动情写下:“原来脚下的土地蕴藏着如此动人的红色故事。身为新时代青年,我倍感自豪!”
以美化人:在创新服务中书写责任担当
“走,去听‘行走的音乐微党课’!”这句口头禅最近在常大师生间悄然流行。从周恩来纪念馆到瞿秋白故居,学院师生将党课课堂搬到红色地标,以现场演奏、情景再现等鲜活形式,让理论学习“声”入人心。2024年,7场“行走的音乐微党课”覆盖党员师生及入党积极分子800余人次。特别是今年的西太湖“青春之声·梦想启航”青春歌会大思政课,采用“云直播”形式,吸引近40万人次在线观看。
这种沉浸式学习将理论转化为直击心灵的震撼。“在纪念馆里演奏《映山红》时,泪水不知不觉就流了下来。”研究生党员郭鑫杰回忆说,“那一刻我深刻领悟,红色音乐不仅是旋律,更是精神的‘火炬’。”
校园内,“馨声”美育工作室打造的“四维美育矩阵”精彩纷呈:红色音乐会以乐叙事,艺术党课以美铸魂,原创作品以情动人,美育课堂以文化人。2024年,学院举办“礼赞新时代”主题音乐会29场,原创作品《门铃声声》斩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缺氧,不缺信仰》《奔流》《生生不息》《足迹》《青春中国》等40余项作品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成为常大校园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
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熊祖鹏表示:“美育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生长在时代的枝干。当我们把红色基因融入旋律,让艺术服务社会,便能听见文明‘拔节’的声响。”
以美润心:在服务社会中彰显大学使命
从舞台到讲台,从校园到社会,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始终在用艺术浇铸信仰,以美育传递力量。3年来,学院累计开展红色主题演出百余场,创作主旋律作品10余部,服务基层群众超2万人次。
音乐的价值,更在于服务社会、温暖人心。在常州市儿童医院,“音乐疗愈”项目已成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每周的“门诊音乐会”上,师生用二胡、古筝、中阮等乐器为患儿演奏,并巧妙融入奥尔夫音乐疗法进行互动。这个持续多年的项目,是学院与儿童医院深度合作的成果。音乐与影视学院党委书记唐琳介绍:“我们为不同儿童定制音乐课程,用节奏训练专注,用旋律激发勇气。”该项目已服务患儿300余人次,经验被多家媒体报道。
2018级本科生秦佳妮对此深有感触。在一次学院组织的慰问表演中,当她站在活动室,面对孩子们唱起《不忘初心》时,一种深切的触动涌上心头。5岁的小宇笑着对她说:“姐姐唱的歌,比吃药打针还管用!”秦佳妮在那一刻感悟到,美育的真谛在于音乐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桥梁与生命的关怀。它超越形式,以美温润心灵,成为最直接的生命对话。
秦佳妮的经历正是该项目育人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生动缩影。这份源于实践的感悟,也转化为她回馈母校的动力。今年,她在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硕士学习,并决定设立奖学金。“设立奖学金是为了回馈母校与学院的栽培,也是我一直的心愿。”秦佳妮深情回忆,“在常大度过的4年,学校和学院的关怀让我在拮据时能安心学习,更给予我宝贵的锻炼和展示机会。”她表示:“每每回想成长,我深知离不开母校的培养。这份奖学金是我的一份心意,希望能帮助学弟学妹踏实学习,建立追求卓越的勇气与信心。”
学校的温暖足迹远不止于此。在钟楼区钟爱学校的音乐教室,师生每周带着乐器为孩子们授课;在天宁区康乐颐养家园,师生为老人送去欢声笑语;在礼嘉镇,“务工子女夏令营”教会了百余名孩子人生第一首合唱曲……这些动人故事,成为文明“拔节”的声响。这声响,在常州大学的校园里久久回荡,更在服务国家与人民的广阔天地间,激荡起层层温暖而有力的涟漪,绽放出属于新时代的文明光芒。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我们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感悟艺术之美中砥砺家国情怀,在服务人民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说。
新华日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9/27/node_8.html#content_1489134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