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琼 盛熠 江苏教育报头版 2025.9.24 发布时间:2025/09/24 浏览次数:10次
“同学们,你们手中的二胡不仅是乐器,更是穿越时空的桥梁。”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排练厅里,教师周墨涵正悉心指导学生们排练红色经典作品《钢铁洪流》。为精准传递作品的磅礴气势与深厚内涵,学生们不仅刻苦钻研演奏技巧,更利用假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采风,触摸历史脉搏,感受革命精神,让红色记忆通过音符获得传承和升华。该校音乐与影视学院2022级学生罗琳说:“小时候学钢琴大都出于兴趣,如今我在舞台上演绎《钢铁洪流》,逐渐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为时代发声’。”
“艺术+思政”的教学模式,是常州大学创新形式、以美育人的缩影。常州大学校长陈海群表示,近年来,该校坚持“五育”并举,重视发挥美育的独特作用,将艺术教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走,去听‘行走的音乐微党课’!”这句话在常大师生间悄然流行。从庄严肃穆的周恩来纪念馆,到见证历史的瞿秋白故居,常大师生将党课课堂搬到红色场馆,以现场演奏、情景再现等鲜活形式,让理论学习“声”入人心。“在纪念馆里演奏《映山红》时,泪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该校学生党员郭鑫杰说,“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红色音乐不仅是经典的旋律,更是精神的火炬。”
“这种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直击心灵的情感体验,极大增强了育人的实效性。”常州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院长熊祖鹏说。据介绍,2024年,该校举行7场“行走的音乐微党课”,覆盖全校师生党员800余人次。今年,该校西太湖“青春之声·梦想启航”青春歌会大思政课采用“云直播”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扩大美育辐射范围,吸引近40万人次在线观看。
在“艺术+思政”模式引领下,《觅渡》等由常大师生原创、饱含革命精神的剧目轮番上演。近3年,该校累计演出红色主题剧目百余场次,创作主旋律作品10余部,不仅在校内掀起观演热潮,还走进政府部门、社区和企业,观众超5万人次。《缺氧,不缺信仰》《门铃声声》《奔流》等40余项作品获省级及以上奖项。
从琴弦到心弦,从校园到社会,常州大学坚持以美育传递力量。熊祖鹏说:“美育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生长在时代的枝干。当我们把红色基因融入旋律,让艺术服务社会,便能听见文明拔节的声响。”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常州大学原创红色音乐剧《白云溪上》在常州工人文化宫剧院成功上演。该剧以沉浸式艺术欣赏带领观众重温红色记忆,感受催人泪下的革命故事。暑假期间,该校倾力打造“文艺惠民演出季”系列活动,并在常州工人文化宫盛大举行。连续3周,琴声与舞姿交织,艺术与生命对话,剧院化作浸润心灵的海洋。
在常州市儿童医院,“音乐疗愈”正持续为患儿提供温暖人心的支持与陪伴。据该校音乐与影视学院党委书记唐琳介绍,学院与市儿童医院开展合作,针对存在学习困难的患儿,师生运用二胡、古筝、中阮等民族乐器为其演奏,并融入奥尔夫音乐疗法的互动理念与方法,通过多感官参与的音乐活动对患儿进行干预。如在古诗学习中,用器乐演奏赋予古诗朗朗上口的节奏旋律,引发儿童对音韵节奏与古典诗词的联结兴趣,实现音乐与语言、动作、记忆的多维融合,使古诗教学成为一次深入的脑智激活型认知训练。截至目前,已服务患儿300余人次。
常州大学2018级本科生秦佳妮是该项目的积极参与者。“音乐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联结与生命的关怀。它超越形式,以美温润心灵,成为最直接的生命对话。”这份源于实践的感悟,也转化为秦佳妮回馈母校的强大动力。今年,她在上海师范大学完成研究生课程后,决定设立奖学金资助母校学弟学妹。秦佳妮说:“我的成长离不开母校的培养。这份奖学金是我的一点心意,希望能帮助学弟学妹踏实学习,培养追求卓越的勇气与信心。”
常州大学美育的温暖足迹远不止于此。在钟楼区钟爱学校音乐教室,师生每周带着乐器前来为孩子们授课;在天宁区康乐颐养家园,师生用艺术表演为老人送去欢声笑语;在礼嘉镇“务工人员子女夏令营”,百余名孩子跟着常大学子学会了人生第一首合唱曲……动人的故事与旋律,在常州大地日益传播,久久回响。
常州大学党委书记徐守坤说:“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将继续把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悟艺术之美中砥砺家国情怀,在服务人民实践中升华人生价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9041240.html
(编辑:盛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