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常大  媒体常大

常州发布:我的“苦战”岁月

常州发布 2024.5.27 发布时间:2024/05/27 浏览次数:10

当一座大学以城市来命名,代表了它与城市发展紧密的血脉联系。常州大学,就是常州一张重要的人文名片。


四十六年来,常州大学三易校址、四更其名,一批又一批常大学子从这里出发,在矢志奋斗中践行责任和理想。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望来时路,老一辈常大人在忍草庵开启了“兴教创业”之路,一路走来有坎坷、有艰辛,更有坚持、有收获。今天,我们邀请到了常州大学首届毕业生、1977级校友——束荣新,为我们讲述那段艰苦奋斗的青春岁月。


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丹阳农村。当时农村的教育资源很匮乏,中学阶段我没有学过一天化学,没有学过一天外语。高中就上了一年,还要一边在生产队挣工分。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夏收夏种农忙的时候,收工回来都凌晨一两点了,还要坚持看一会书再睡。


所以,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又唤醒了我的上学梦。考试是在冬天举行,天很冷,但我们的心都是火热的,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我至今都记得,出自叶剑英元帅的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我数理化荒废太多,只有语文在常年坚持读书下还不错。能不能考上,心里也没底。直到第二年4月,我正在江西出差时家里来电报,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那份喜出望外真是无法形容,不敢相信自己真有机会能读大学了。


录取通知上写,我被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录取了。这和我最初报的志愿不太一样,后来我才知道,这是1978年江苏省委紧急筹建起来的一所新大学,不久又成立了常州分院,目的就是为了给经济发展培育更多人才。


总之,能上大学已经很幸运了。1978年5月4日新生报到,我根据录取通知书上的地址来到位于无锡惠山的忍草庵。学校在惠山半山腰上,北倚大山、南眺太湖,一路走上山,树木植被郁郁葱葱,自然风光着实很美。


但是作为大学来说,这里的环境又是另一个“极端”了。忍草庵总共10亩地,全是土路,留存的建筑大多饱经风霜、破旧不堪。我住的宿舍10人一间,已经算好的。隔壁宿舍不到60平米,住了29个同学。食堂本来在山上,但后来为了给实验室腾地方,搬到了山脚下,吃饭都要“爬山涉水”,晚到就只能吃萝卜干泡饭了。我们的教室很简陋,有的还是盖着油毛毡的简易棚子,风吹得着雨淋得到,大热天一节课下来,浑身都是汗。


这样的学习条件在今天完全不可想象,但在当时的我眼里却美如天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我和我的同学们却并不感到苦,也从不怨天尤人,因为我们深知上大学的机会多么来之不易。


我们这第一届总共204人报到,一共就两个专业:基本有机合成和化工机械。开学典礼时大家聚在一起,年纪大的有30多了,小的才14岁,差了快一辈了。虽然年龄各不相同,但同学之间非常团结,学习的热情都特别高,当时我们有一个口号就叫“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像我进校时,二十六个英文字母都识不全,一开始听课像在听“天书”。我知道,要不被淘汰只有花更大的气力,不怕问的问题多“幼稚”,只有虚心求教。幸运的是,那时学习的氛围很好,每次考试后,同学们都会凑一起分析试卷,互相答疑。老师更是对我们关怀备至,像我的英语老师钱雪英就多次找我谈心,一直给我鼓励,至今我还清楚记得她的教诲:如果放弃外语学习你将会后悔一辈子,坚持住,迎接你的将是艳阳天。顾钧老师毕业于北大化学系,是我校教务负责人,他是第一位向我灌输“工科生要学一点文科知识”理念的老师。物理化学是比较难学的课程,利用课后辅导,邵长生老师几乎为我重新讲一遍。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同学之间的感情淳朴真挚,师生之间亦师亦友,老师们敬业尽善的品格也影响了我的一生。我很怀念忍草庵,怀念那个年代赋予我们的一种精神,是创业的精神、苦战的精神。


就这样,我们在忍草庵待了近一年半。当时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地方会成为常州大学的前身。


因为场地实在局限,1979年底,我们搬去了马山,不久常州分院的师生们也搬来了。相比于忍草庵,马山条件稍微好些,生活设施相对健全,但由于办学经费不足,学校偏远,留不住教师,办学上仍然存在许多困难。


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再一次搬迁势在必行。那时常州还没有高等院校,在学校选址的时候,综合各方面条件,最后决定迁址到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常州市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教育,专门成立了一个筹备组,把原市委党校腾出来,用四个月的时间建起了两栋教学楼。1981年下半年,我们顺利搬到常州。从接到通知到正式搬过来,只用了半年时间。搬到常州后,我们的学习环境、住宿环境、配套设施都好了很多。后来又经过几次更名,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四十多年过去了,许多人和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母校办学历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三易其址,四易其名,一次比一次好。正是凭着当年的苦战精神,一步步攻坚克难,常州大学才走到了今天,办学规模越来越大、学科种类越来越多、办学层次越来越丰富,发展成为了一所拥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的现代化大学,在校生总数超2.9万人,“责任”校训和“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勉励着一代又一代常大人。


毕业后我一直留校工作,现在的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我相信会一代更胜一代。转眼又快到高考了,作为一名老学长,如果说我有一点经验,那就是人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一直朝着目标去奋斗,就有了精神,它会让你无所畏惧。


常州发布:https://mp.weixin.qq.com/s/uQuyduQeTCKawzJB6c4UrQ


(编辑:盛熠)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