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常大  媒体常大

江苏教育报:我省各地将依法治校贯穿于学校管理、服务工作、全面育人始终,以学校治理能力、治理水平现代化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 聚能提“治”,焕发教育新生机

陈思洋 江苏教育报1版 2024.5.10 发布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45

不久前,在江苏“法治第二课堂”特别活动现场,一部由南京邮电大学师生结合真实案例改编创作的情景剧《谁是间谍》正在上演,主创者们将南邮“大信息”特色融入法治宣传教育,结合本校通讯电子信息专业特点和大学生日常生活,以年轻人喜欢的“剧本杀”形式,通过层层推理和现场互动,让在场师生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过程中增强国家安全法治意识。


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日前,省教育厅公布了首批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名单,认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113所中小学校、南京大学等20所高等学校为首批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各校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法治教育等重点领域不断探索依法治校新路径,将依法治校理念和方式更好地融入、贯穿学校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为我省教育事业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法治环境。


完善规章制度,

夯实依法治校工作基础


打开常州大学OA系统,400余份校级规范性文件在专栏中清晰可见。教务处有校级规范性文件28项、计财处23项、人事处36项、纪检监察43项,本科生硕士生培养、国资采招、产学研等均具有独立完备的管理手册。该校党办校办、法律事务办公室主任史海峰介绍说:“为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2022年我校对章程进行了修改,并根据社会需要和办学特色,围绕章程凝练创新性规定。”目前,该校构建了以《常州大学章程》为核心,基本规范、普通党务规范、普通行政规范、群团组织规范为支撑的校级规范性文件体系架构,制度建设让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章程之于学校,有如宪法之于国家,发挥着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我省始终把高校法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在20所高校率先开展依法治校改革试点,着力推进高校章程建设,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推进完善“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同时,各级各类学校以现代学校制度为核心,以“一校一章程”为统领,建立了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学校管理制度,实现学校办校管校治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真正推动学校依法办学。


例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制定《推进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作方案》,鼓励各专业深挖优势,实施“以群建院”,打造覆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等学科门类的“两标杆两特色一培育”专业集群。涟水滨河外国语学校制定了《滨河淮外岗位职责》,对学校组织机构、办学方向、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权利义务、校园管理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配套规章制度与岗位职责,将制度建设与学校常规管理、民主管理结合起来。


提高制度执行实效性,须将制度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序。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制定以学生管理章程为核心的德育管理制度体系。其中,《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德育量化考核方案》为学生在校日常表现设计了量化细则,学校还建有“至贤”品格评价系统,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设计参数量表,最终生成学生德育成长报告册以及成长档案,制度程序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对学生的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夯实民主监督,

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我在‘苏心办’提交了一份关于宿舍食堂的意见,仅用2小时就解决了问题……”苏州大学医学院游同学说,自学校2022年开通“苏心办”平台后,大家在校园遇到的困难事有了更便捷的处理方式。作为师生24小时在线意见反馈通道,平台能够及时受理、转办和回应学生诉求,做到“接诉即办”,意见建议能够实时反馈到职能部门,并获得直接回复。师生也可以通过平台参与校园治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大大提高了师生校务治理参与感、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开通至今,“苏心办”已接到并有效处理学生问题咨询、意见建议等千余条。


没有监督就没有依法治校的持续。为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制度,我省各地各校积极完善治理机制,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校长办公会、教职工、学生及家长、社区等共同参与学校治理,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学生会等,让家、校、社可以依法通过具体形式和正常渠道参与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切实保障广大师生各项合法权益。


例如,泰州市实验小学创造性践行“2+N”协商议事治理规则,围绕学校工作的重点、要点、难点,定期、不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协商议事小组会”,开展“委员进校园、教师进家庭、校长进社区”协商治理活动,宣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指导家庭教育,创造性开展“家长一日驻校”实践,推进学校的重大决策、师生的重大诉求、家长的重要意见等有效落实。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成立了一支140人规模的家长志工团队,分为驻校志工组、膳食志工组、观学志工组等,通过了解学校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为班级教育和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建议,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


依法治校还需要专业社会力量的协同支持。我省各地各校通过聘任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等形式,切实将法治副校长队伍打造成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力量,有效提升了依法治校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江苏已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聘任全覆盖,连续6年举办省级中小学校(园)长法治教育培训班,累计培训超过1800人。


创新教育形式,

夯实学生法治素养


前不久,在常州市新北区法院,该市第一中学40名学生观摩了一起公开审理的盲人盗窃案。从庭审前的“业务培训”到全程参与案件旁听,再到法官、检察官就法理情融合、犯罪心理等问题与学生深入交流,沉浸式的体验让学校法治教育由单纯说教、被动接受向亲历性参与转变。据介绍,该校打造了“学校—公检法—家庭—社会”四手联弹普法平台,并通过开发、整合、利用校内外物型德育资源,在提升学生品格的同时提升其法治素养。


法治教育是依法治校的必要条件。我省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全省青少年法治宣传周主题教育、全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全省中小学“开学法治第一课”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把培育社会法治精神更好地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2023年,“宪法卫士”行动计划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引导我省青少年学生认真参与宪法法治知识学习和相关实践活动,全省968万名学生获得“宪法卫士”称号,有效推动了宪法法治教育广覆盖。


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记者了解到,各地各校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丰富的课程探索。如南通市通州区倡导各校将法治教育融入课程,挖掘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等学科的法治教育元素,通过开设校本课程,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张家港市第一中学依托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基地打造融合课程,通过开设法治社团、法治非遗课堂、小法官说法等系列活动,拉近法治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建湖县西塘河小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开发了必修、选修和实践型活动等三项法治教育系列课程,并根据相应学段分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


法治教育的重要之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学法、知法、守法,更要让学生学会用法。为此,各校积极拓宽法治教育渠道。徐州市桃园路小学利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校外综合法治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和案件模拟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辨别是非和预防犯罪的意识和能力;无锡市南长实验中学成立了“小小清名法学院”,由区检察院和法院提供真实案例,让学生参与模拟法庭录制,在真实社会生活中接触法、运用法。


江苏教育报: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324705.html


(编辑:盛熠)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