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常大

学习强国:常州大学:产教融合赋能人才培养

杨彦俊 徐彬焜 肖晨曦 王华 陆先亮 王欢 龚婧 江南时报 2023.9.21 发布时间:2023/09/25 浏览次数:178

回眸发展路,喜迎党代会。第二次党代会以来,常州大学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一流为要旨,以更大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提升综合育人新成效,不断开拓人才培养新局面,共同擘画人才培养“同心圆”,为常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高质量支撑。


深耕细作、齐心聚力,提升综合育人新成效


深耕专业内涵建设,本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聚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加快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制定并出台了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微专业建设与实施方案,从而形成专业设置与动态优化调整的良性运行机制。专业内涵持续提升,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新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15个,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5个。新增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9个。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材资源建设有序开展。坚持“以质量为基石,以改革为动力,以特色谋发展”,扎实推进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以破解制约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形成了一系列有理论指引、有实践检验、有显著成效的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优秀成果3项,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优秀团队14个。坚持以课程为基,稳步开展课程教材资源建设。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1部;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1门。坚持从夯实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坚强教学堡垒的战略高度,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制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1门。充分认识并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出台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实施方案,在经费投入、教改立项、教学评优等方面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的支持力度。石油化工安全技术教研室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获批江苏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教务部门获评“江苏高校振兴本科教育榜样教务处”。缪凤仙获评首届“江苏省普通本科院校榜样教务员”。


强化产教融合建设,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常大模式”。创新产教融合方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全力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常大模式”,在省内外产生积极影响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2018年以来,宁波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西安邮电大学、云南省教育厅现代产业学院调研团等60余所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来校调研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等相关工作。2021年,学校牵头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协同育人联盟并担任理事长单位,2022年,学校成为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秘书处单位,积极推动高校共同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理念、方法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开展多样化、多层次的协同创新。2023年,为服务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高校产教融合工作的落地走实,常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指导下,组织推进《普通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南》的研制工作,力求为高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提供示范指引。2023年,学校成为首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发起高校,省级产教融合优质资源建设平台数量在江苏省高校中位居第1。目前,学校建有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4个,江苏省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1个,江苏省产业教授(本科)12人,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6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5个。为服务常州新能源之都的建设,学校牵头成立常州新能源产教融合共同体,全方位、多领域融入江苏省、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中长期战略。


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效显著。聚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型人才,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秉持“三全四融合”双创育人理念,建立“三层级、四协同、五结合”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深化课程改革,构建“意识启蒙—实践激发—能力提升—孵化转化”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体系,打造“一专一赛、一院一品”工程。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双创育人成果丰硕:2018年以来,学校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共获得国赛金奖4项、银奖2项、铜奖9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共获得国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共获得国赛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7项,并连续2届在比赛中捧得“优胜杯”;学校累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国赛特等奖14项;学校每年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60余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70余项。


多方发力、协同创新,开拓研究生培养新局面


研究生综合育人成果不断凸显。近三年来,积极构建研究生“大思政”和“三全”育人格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研究生教育培养成果凸显,研究生党支部获省级“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阵地育人成效显著,大力推进红色邻里、红色研习舍等红色文化研究生社区品牌建设,推动党支部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教育、科研学术、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其特色做法和先进典型被学习强国、《光明日报》、新华网、《新华日报》等多家媒体累计报道80余次。近三年来,全校共有22名研究生获江苏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以及2个“先进班集体”。其中,2021年共5人,2022年共8人,2023年共9人。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1人,江苏省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十佳研究生“1人和提名奖1人,各项成果均创新高。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强化顶层设计。贯彻新时代研究生教育评价导向,发挥制度“指挥棒”作用,构建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常州大学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推动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的目标引领导向机制形成。积极搭建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举办我校首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共开展研究生科创大赛12场、学术论坛7项,辐射研究生近3500名。近三年来,我校研究生获学术与实践类竞赛奖项屡创新高,获国家级共108项,省级共64项。其中,2020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学术与实践创新类竞赛奖40项,国家级27项、省级13项;2021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学术与实践创新类竞赛奖55项,国家级35项、省级20项;2022年研究生获省级以上学术与实践创新类竞赛奖77项,国家级46项、省级31项。在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2021年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2022年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


新媒体阵地育人成果初显成效。“常大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自2022年始建,经过近二年的建设,已形成面向广大研究生群体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媒体宣传矩阵,已初步建立“思想引领”“学术导航”“研途护航”三大模块。截至目前,2022年共计发布涉研究生教育管理推文25期,阅读量为18026,2023年共发布推文74期,阅读量为42080,积极抢占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加强学位课程建设,规范研究生培养过程,组织实施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完成修订研究生各学科点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和教材建设,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明优异成绩。第二次党代会以来,我校获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2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各类省级课程3项,省级优秀教材3项,省级优秀教学案例3项。落实《常州大学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管理办法》,积极与各地政府、园区、企业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目前我校共有114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为强化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我校制定了《常州大学研究生学术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创新,打造研究生创新活动品牌,近五年获批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共计1000余项。


师生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思想建设、组织引领,擘画人才培养“同心圆”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打造常大特色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紧密围绕“石油石化”“创新创业”“红色文化”办学特色,服务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的成长成才,创设人才培养新场域,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目前,科教城和西太湖两校区原有的大学生事务发展中心已升级为“一站式学生社区-事务与发展中心”;在科教城校区的学生宿舍(10号楼)建设了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创享书院;在西太湖校区的学生宿舍(9号楼)建设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习书院。学生社区将把握价值内涵,完善运行机制,突出环境浸润,推进信息赋能,拓展线上育人功能,建设“服务型”学生社区,全方位、立体化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


以生涯规划为导向,深化“学在常大”卓越学风建设。优化巩固立体化、精细化、全程化的学风管理体系,制定并推进本科生“学在常大”的学风建设工作。“学在常大”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建设目标,以严肃学习纪律为切入点,以学生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围绕学生学习生活,关注学生学习动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打造“以学为主、刻苦勤奋、立志成才”的卓越学习氛围。各学院围绕学业规划、考研学子辅导与服务、诚信考试主题教育、优秀学子风采展示等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聚焦“学风建设活动”,打造优良的学习氛围,促使学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以典型选树为载体,做好榜样示范引领。开展典型人物的选树工作,认真组织常州大学本科生年度人物、江苏省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先进班级等荣誉评选。各学院将榜样典型教育有效融入学生管理与服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优秀学子风采展示活动,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奖学子、年度人物、优秀考研学子等学生先进典型,通过宣传、宣讲、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集中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在广大学生中传播正能量,引导同学们对标看齐,共同进步。 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学生代表。2022年外国语学院学生蒋佳一获第十二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史良法学院研究生陈醉当选2022年度“江苏好青年”。2023年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学生张世豪获全国第十七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同年机器人产业学院、中以科创学院学生王泽垚获第十三届“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江南时报强国号: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794772737773700009&item_id=11794772737773700009&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编辑:盛熠)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