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常大

生活连线:“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包伯成:回归初心 守望理想

生活连线 2023.4.10 发布时间:2023/04/13 浏览次数:112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的模范,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这么一位老师,他被评为“2022江苏教师年度人物”,也是常州大学首位获此荣誉的教师,他的名字叫包伯成。


包伯成是常州大学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方向学科带头人,也是较早从事忆阻模拟器及其应用电路相关研究的国内学者之一,在此之前包伯成曾是一名出色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42岁时他选择回归初心,在2011年来到常州大学,从事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15年来,他始终不忘育人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以“奋楫笃行,臻于至善”的作风和担当,潜心科研、匠心育才,硕果累累。


包伯成:回归本性,这是原先喜欢与别人做学术上的和其他业务上的交流,也喜欢指导年轻人,那么自己也喜欢从事写写弄弄这类的工作,最早的梦想是一边写诗,一边做教授。

对于忆阻器的研究,包伯成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参考,只能想办法、摸经验、找灵感。忆阻器,又叫记忆电阻,是电容、电感和电阻之后的第四种电子元件,忆阻器打造的计算机,可以像人脑的神经元一样,既能计算又能储存数据,断电后数据也不会丢失,性能比现在的电脑高出好几个数量级,一旦制造成功,对信息产业将会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包伯成:在给学生上电路分析这门课的时候,当时就有一些灵感,悟到一些东西以后,就开始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我给本科生上的是电路分析这门课,电路分析里面就包括它的基本电路元件,电阻 电容 电感,以及我讲的我们的忆阻电元件,忆阻元件是基于这三个元件之外的第四种基本元件,那么它的出现给我们整个电路带来了一种颠覆性的变革,让我们可以从传统的电路往更智能化的道路上去发展,实现我们所谓的人工智能或者更接近于人脑这种功能的实现。


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书本理论的同时,包伯成还会与时俱进,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通过与学生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本领,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因材施教,积极投身教育创新,根据学生特点编纂省级重点教材,鼓励学生将创新性研究学习与工程性实践活动并举,依照自身专长,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立足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常州大学学生 花梦洁:包老师是一个对待科研非常严谨的人,小到一个标点符号大到论文框架,他都是比较注重这些细节,我是从本科毕设开始就跟着包老师的,非常感恩能遇到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导师,他对我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在团队建设中,包伯成特别注重培养年轻人,因材施教,是他始终坚持的理念,他会时不时的和团队成员交流探讨,在良好学术氛围的引导下,团队整体真正做到了凝心聚力、携手共进。近年来,包伯成和团队成员全力以赴,以担当实干为根本,团队的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申请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为常州大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前5%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团队成员 陈墨:包教授对我们来说有点像一个大家长一样的,他对我们非常包容,大家可以有很多的想法,你做事情可以做错,没有关系,他会鼓励你再去进行尝试,非常愉悦的一种科研的环境,大家干劲都非常足,团队组建开始就是从最基础的混沌电路开始,慢慢的开始摸索、越来越深入,然后面也越来越广。


随着智能时代对大规模数据处理的要求,现有的处理器结构日益显得乏力,为了更好的进行研究工作,包伯成教授团队成立了类脑网络与应用基础实验室,来更好的开展类脑计算,芯片的开发和实现,将类脑网络的科研成果落到实处,为后面的真正的人工智能应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包伯成:结合我们自身的学科和专业建设,在新的电子技术方向上面开展一些开拓性的研究工作,取得一些开拓性的成果,既围绕我们的专业和学科建设,也是把最新的技术面向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能第一时间感知到一些新的技术的发展,那么这也是造福人类,现在的人工智能与早期的人工智能是两回事,那么未来的人工智能真正的模拟我们人的大脑,这种思维能力,这种学习能力,来为我们的人类服务。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包伯成将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无论是为学院老师们做好榜样,激发大家的科研热情,营造学院浓郁的学术氛围,还是为人处世,担当大家的“百库全书”,都是他学术精神和人格力量的有力体现。他用最朴实的言语和最实际的行动诠释春风化雨、诲人不倦的深切情怀,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看到了“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益求精,看到了“于无声处成风化人”的理想信念。


生活连线:http://www.wjyanghu.com/yhw/hotspot/shlx/2023-04-10/126109.html


(编辑:盛熠)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