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常大

常州日报:吕松伟——在肿瘤细胞研究道路上

吴文杰 秋冰 龚青轩 常州日报 2021.6.9 发布时间:2021/06/10 浏览次数:574

  “癌细胞是饥饿的,遇到特殊情况,一般会比正常细胞生长得快。目前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往往会伤及部分正常细胞。我们现在研究的,就是把癌细胞隔离出来,让治疗更精准。”6月3日,常州大学制药学院教师吕松伟形象地解释了自己的研究课题。

  2016年6月,吕松伟在武汉大学完成分析化学专业硕博连读后,选择了常州,进入瑞声科技。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广泛,在瑞声科技,他针对电子信息产业中微机电系统(MEMS)、柔性电路板(FPC)加工中所用的光刻胶、添加剂、刻蚀剂等被国外垄断的现状,埋头进行电子化学品成分分析方法的开发研究。

  “材料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很复杂,要突破,就是从‘0’到‘1’的跨越。”吕松伟与团队成员一起,泡在实验室里一年多,终于完成电子化学品的成分剖析等项目。该项目获得2017年江苏省双创博士项目资助。

  虽然在瑞声科技有舞台,也有了收获,但因吕松伟硕博期间专注于癌症等疾病早期诊断的课题研究,所以,研发癌细胞组织的“体活检”始终是他的梦想。2019年,恰逢常州大学组建生物材料实验室。吕松伟听从内心呼唤,选择来到常州大学,回归肿瘤细胞研究。

  在放置了荧光显微镜、3D打印机、原子力显微镜、多功能酶标仪等大量实验设备的常州大学生物材料实验室,吕松伟与团队成员在攻克“光响应单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构建及用于循环肿瘤细胞异质性研究”项目。他介绍,针对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存在两大技术难点:一是临床CTCs样本的高纯度分离存在难度,个别残留在CTCs中的其他细胞会扰乱CTCs信号,引入假阳性错误结果;二是同一肿瘤患者存在肿瘤内和肿瘤间异质性,即CTCs个体之间的差异,导致血液循环系统中的CTCs增殖能力、转移能力等存在差异。“我们正通过设计和制作阵列化的单细胞分离芯片,来实现高捕获效率。把具备光热效应、温敏效应、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和芯片中的物理阵列有效结合,构建智能响应体系,来实现癌细胞的定点无损操控。”吕松伟说,他们与市第二人民医院相关科室合作,已完成芯片的加工与性能评估,以及患者血样的分析。后续,还将与相关公司进行产业化合作。

  吕松伟入选江苏省“双创博士”,并担任由团市委成立的市青年科技人才联盟副秘书长、生物医药组副组长。吕松伟表示,肿瘤细胞的研究备受关注,市场前景也比较好,他和团队成员会一如既往坚持到底。

  常州日报:http://epaper.cz001.com.cn/site1/czrb/html/2021-06/09/content_403451.htm

  中国常州网:http://www.cz001.com.cn/index.php?s=search&m=detail&id=14522

(编辑:刘博)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