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进 常州广播电视 2021.5.28 发布时间:2021/06/15 浏览次数:634次
在常州开启新生活
蒋思宇是南通人。4年前,他的高考分数过了一本线,但是选修科目的等级中有一个C,为了确保在省内念书,他选择了常州大学。选择专业时,他并不知道材料学到底是干什么的,只是在亲戚的建议下,懵懵懂懂地报上了。
大学4年,转眼即逝。现在,蒋思宇的职业目标很清晰:
做一名热处理工程师。在常大材料学院学习期间,蒋思宇不仅熟练掌握了这个领域的知识,还参加了本专业的金相技能大赛,而且取得了校级二等奖的好成绩,这让他逐渐喜欢上了材料专业。更让他充满信心的,是毕业时的求职经历。
先是自己的舍友被一家企业录用,紧接着企业第二次来校招聘,蒋思宇投递简历并顺利通过考核,最终被录用。他们应聘的单位是一家名为常宝钢管的常州企业,是江苏省内最大的无缝钢管专业生产商,装备有国内第一套引进自德国的CPE顶管热连轧生产线,为江苏省名牌产品企业。企业为蒋思宇开出的实习月薪是五千块,转正后则可涨至六到八千,很有吸引力。蒋思宇即将从事的是传统材料行业,但他并不羡慕那些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同龄人。在他看来,材料处理的工作,尽管起点没那么光鲜,但做得时间越久、经验积累越多,以后的薪资和平台也很不错。
实际上,在求职之初,常州只是蒋思宇的目的地之一。他看重苏锡常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向多家企业投出了简历。但反馈的结果是,苏州相关领域的公司,月薪比常州低,无锡的企业杳无音讯。蒋思宇甚至考虑到家乡南通,但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他也放弃了。
此外,蒋思宇还了解到,对于本科毕业生留常,常州有每月500块的住房补贴。此外,公司还给在外租房员工发放每月300块的补贴。他算了一笔账,要是和同事合租一套房,两人合计1600块的补贴费用,足够他们住得很好,而且不必动用自己的工资。至于省下来的钱,蒋思宇已经有了计划, “攒着买车买房呀!”
蒋思宇是个风筝爱好者。在常大读书的几年,他经常坐公交到新天地公园,放飞两三米长的软体风筝。他技术好,起飞得快,还飞得高,常常受到路人的称赞。有时候,他还和一起放风筝的老大爷聊上几句,尽管有的常州话他听不大懂,但那种感觉让他觉得,与常州这座城市多了几分亲近。再过一段时间,蒋思宇就要入职了。他给自己定下目标,不仅要尽快适应新环境、顺利度过实习期,还要尽早考取材料处理领域的各种资格证书,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好基础。
“这里树开花,草也开花”
常州的高温天快要来了,可在李凤凤的心里,似乎没有从前那么烦恼了 — —这种心理的变化有些微妙,但她真切感受到了。
李凤凤是内蒙古人,3年前从内蒙古财经大学考入常州大学,攻读财税法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她一直有个“南方梦”,希望自己能到南方看一看,却从未鼓足勇气。那次考研,给了她一个机会。不过到常州后,李凤凤来不及到处逛逛,便很快投入到了紧张的学习中。她没想到的是,自己的3年时光,竟能经历3个校区。从科教城校区、白云校区再到西太湖校区,李凤凤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她最喜欢的是西太湖校区。因为除了上课,李凤凤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她发现西太湖校区的设施更完备、环境更优美,也更加安静些,是自己读书学习的好地方。常州近年来推动科教高质量发展,常大的变迁便是这座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在常大这几年,李凤凤成绩不错。她拿过科研实验综合奖,和同学一起组织了海峡两岸学者的研讨会,还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税法论文。不过,她逐渐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学术之路,便打消了继续读博士的念头,准备直接找工作。
李凤凤一边投简历,一边琢磨自己的理想城市。这时她才发现,对已经生活了3年的常州,自己心中多出了几分留恋。 “这里树开花,草也开花。”李凤凤说, “而且到处都有树,转头就有花。环境真的挺好!”至于原来让她很烦恼的酷暑和寒冬,李凤凤也淡定了许多,“我靠空调和电热毯已经熬过来了。”
李凤凤收到了一家保险公司的 OFFER。她准备接受这份工作,毕业就留在常州。和远在内蒙古的父母商量,他们虽然还有些想法,但最终还是尊重了女儿的选择。等论文答辩结束后,她就要到公司入职了。她期待自己能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 “希望未来能在这座城市站得住脚。”
(编辑: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