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常大

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常大  媒体常大

扬子晚报:陈成杰——用“责任”书写青春奋进之笔

郭靖宇 包海霞 扬子晚报 2021.5.20 发布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563

  1996年出生的陈成杰是常州大学微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电路与系统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生三年,国家级、省级、校级荣誉拿了一堆;发表6篇SCI论文、1篇EI中文论文、1篇国际书稿章节;论文累计引用111次、个人h指数4、i10指数3;公开国家发明专利4件;入选Top 1% 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1篇(第一作者)。近日,紫牛新闻记者走近了陈成杰,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考研被调剂,却与优秀团队不期而遇

  回想2018年,陈成杰同学经历了高考、考研的历练,成绩却并不突出。他虽学习认真,但考研却错过了志愿高校,被调剂到江南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常州大学。

  走进校园,LED大屏上的两个大字吸引了他——“责任”,这是常州大学校训,虽然简洁,但仔细品读,竟有几许意味!

  令陈成杰同学好奇的是导师从事的“现代智能电路”“第四类基本电子元件——忆阻器”以及“神经动力学”这些高端尖深的研究领域。这些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一个个谜一般的问题萦绕在他脑中。带着这些疑问,他进入到团队“类脑网络基础与应用”实验室中,随着对团队的逐渐了解,更让他好奇的是导师团队中的包伯成教授带过的武博士,放弃了高薪工作选择来到常大任教,只为了与导师共同探寻这个领域。忆阻模拟器及其应用电路的相关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每一次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都将直接提升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水平,进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我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虽然艰难,但在这样优秀的团队中,我就有底气!”陈成杰告诉记者。

  组队参加建模竞赛,拿下国赛最高奖项

  2019年暑期,陈成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团队同门组队参加“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赛题发布后,经过紧张的4天3夜,以陈成杰为队长的“混沌小分队”交出了研究生创新比赛的第一张答卷,最终一举获得“华为杯”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的华为“狼文化”感染着他,也给了他继续前行的信心,他决心再接再厉。2020年,陈成杰同学再次以队长的身份与师弟师妹组队参赛,最终获得全国最高奖项一等奖的佳绩并名列前茅。

  作为一名学术型研究生,他开始并未真正了解到学术的真正涵义。读完导师的3本专著后,导师基于国家基金项目带领他明确课题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上千次重复实验,上万次数据调试,他终于迈出了挑战国际前沿的第一步,每次花费近1个月时间修改的第一篇论文经过三次修改,最终被录用在数学类JCR 2区的SCI国际期刊上。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首次报道HNN中利用忆阻器双向耦合神经元以表达由神经元膜电位差诱发的电磁感应,为神经元真实电活动的研究以及类脑网络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的论文《Coexisting multi-stable patterns in memristor synapse-coupled Hopfield neural network with two neurons》,以陈成杰为第一作者发表在国际知名顶级期刊《Nonlinear Dynamics》(影响因子为4.867)上,受到了国外同行学者们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目前被引次数达60余次,入选Top 1% ESI数据库高被引论文。

  热爱学术担重任,发表多篇重要论文

  在科研上,陈成杰具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他发表了多篇JCR1、2区SCI论文、1篇EI论文。受国外专家邀约,撰写了1篇英文书稿章节,今年又作为参与人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

  热爱学术成为他血脉中的一部分,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总有他的身影。2019年11月,陈成杰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承办、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的中国电子学会电路与系统分会第三十届学术年会会议,他汇报的《忆阻突触耦合Hopfield神经网络的初值敏感动力学》得到本领域专家的充分肯定,被评为优秀论文。由于研究生期间综合成绩优异,他获评2021年常州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目前已成功考取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在学习、科研、实践中,陈成杰不仅学到了过硬的科研技能,也愈加自信,更加愿意帮助身边的人。2020年7月,收到导师转发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生请教问题的邮件后,陈成杰协助导师与其沟通,往来13封电子邮件相互探讨,为其解惑。

  现在的他,开始抱定攀登科技前沿的志向。如今,他理解了校训石上的“责任”,一路践行,并将走得更远!

  扬子晚报:http://epaper.yzwb.net/pc/layout/202105/20/node_A14.html#content_924341

  紫牛新闻:https://wap.yzwb.net/wap/news/1353061.html

(编辑:刘博)

Copyright © 1999-2023 Changzhou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 苏ICP备05070686号 |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61号 | 管理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