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 学习强国 2020.10.15 发布时间:2020/10/20 浏览次数:1478次
【校训】
责任
【校训解读】
“责任”蕴含敬业、务实、勤奋之意,这是常州大学的一贯风格。
“责任”蕴含讲求可行性、可靠性、有效性、可持续性之意,这是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特具的属性,因而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必须具备并且应在育人过程中着力培育的品格。
“责任”蕴含既对自我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更对社会负责之意和既对历史负责、又对现在负责、更对将来负责之意,这是现代社会栋梁之才的必备品德。
以“责任”为校训,表明常州大学师生员工要这样要求自己:既要有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又要有志存高远的创新精神;既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又要对社会和时代负责;用高度的责任心做人、做事、学习和生活。
常州大学坐落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在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常州大学始终秉持“责任”校训,逐步形成了“勇担责任 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十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类别7个。拥有江苏省优势学科2个、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90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比95%(博士学位60%);高级专业技术职务624人。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6项、省部级科研成果获奖92项;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2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3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仪器项目1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5项(重点项目10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14篇,获有效发明专利2409件。
近年来,学校在化学化工、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形成了一批代表性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在经济管理、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承担了数十项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学校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40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学校拥有生物质高效炼制及高质化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光伏科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培育点等国家、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0余个。
当前,常州大学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学校始终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加强内涵式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习强国:每日校训 | 常州大学:责任